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它最初是一个标志农时的节气,随着气逐渐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绝佳时机,于是便有了那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而后来,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时间相近,而寒食节又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便融为一体。

在2008年,清明节正式被确认为法定节假日。那年的4月4日成为了第一个享有清明节假期的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颇具魅力,它包含了禁火、扫墓的传统仪式,同时也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相传这是为了在寒食节禁火期间防止人们因饮食不当而伤害身体,故提倡大家参与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这个节日既有新坟祭扫的悲酸之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节日氛围。

在四川地区,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采摘清明菜制作清明粑。清明菜,学名鼠曲草,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采摘开花前的清明菜带回家。将其切碎后与面粉或糯米粉混合,加入盐或糖搅拌均匀,再烙制成软糯可口的清明粑。

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传统活动与文化深处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紧密相连。这种文化是社会几千年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这也促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得清明节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在扫墓时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他们会将食物供奉在亲人墓前,焚化纸钱,为坟墓添上新土。还会折几枝新绿的嫩枝插在坟上以示敬意。之后,人们会行叩头礼以示祭拜,最后享用酒食回家。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保持着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传统习俗。

(整理自日报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