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家石为什么不能拍照


游览过北京颐和园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有一块独特的北太湖石,它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亲提的“青芝岫”三字。令人好奇的是,这块石头被称为“败家石”。为何一块石头会有这样的俗称?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提及此石,不得不说到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米万钟。作为著名“石痴”米芾的后裔,他生平热爱寻石,自称“石隐”,被人尊称为“友石先生”。为了寻找适合园林置石的奇石,他不辞辛劳,踏遍郊野群山。

一日,在西南郊房山的群山中,他偶然发现了一块巨石。这块石头突兀凌空,昂首俯卧,令人叹为观止。米万钟当即决定将其置于他的花园——勺园(现北京大学西侧)。为此,他倾尽全力,不惜财力,甚至雇佣百余人进行运输。当这块巨石被运至良乡时,引发了轰动,也引来了朝中和文人的关注。

由于这块石头的地位超过了皇家御苑的置石品位,引起了魏忠贤私的阻挠和陷害。尽管米万钟顽强反抗,但最终无法摆脱魏忠贤的,因此获丢官。这块巨石也被搁置在良乡。

对于不了解其中缘由的人们来说,他们对此感到疑惑。一些文人墨客向米万钟探询原因,而米万钟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只托言因运石而力竭财尽,不得不放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传言越来越奇,于是这块石头被称为“败家石”。米万钟也因此背上了“败家”的骂名,这个称号一直持续了400多年,甚至在今天的官方标注牌上仍然沿用。

尽管米万钟因寻觅这块石头而获丢官,背负骂名,但他对石艺术的追求从未改变。他特地为这块石头盖了一间草棚,精心保护,并雇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其运回勺园。

米万钟去世后,这块石头被遗弃。一些文人闲客对这位爱石书画名家充满怀念,常至良乡凭吊,并作诗抒感。百年后,清乾隆皇帝在扫墓途中听闻此石的故事,亲自前往良乡查看。见到石头不凡的姿态,乾隆皇帝大感兴趣,即降旨将其移入清漪园内至今。

“败家石”其实是一个百年冤案。今天的人们,尤其是爱石之人,应该为米万钟,恢复他的名誉。当我们再次前往颐和园时,请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块石头正名,为米万钟正名!

(完)

若想深入了解奇石的魅力,请关注“奇石圈”,看尽天下好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