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里边为什么会有珍珠
我们都知道珍珠是来自于蛤、蚌等贝类生物,但并非所有的蛤、蚌都能产出珍珠。实际上,只有受到寄生虫或外部物质侵入的贝类,才有可能形成珍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深入了解软体动物的构造后,我们就会明白珍珠是如何形成的。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分为两边或两页,将内脏包裹在其中。外套膜能够出贝壳底质和碳化钙,这两种物质结合形成晶体,进而组成外壳。这个外壳分为三个层次,同时进行形成,每一层都承载着独特的角色。外层是外骨膜,主要由贝壳底质构成;中层是碳化钙层,含有方解石和文石;内层则是珍珠质层,由外套膜的其他部分而成。
当外界的微小颗粒偶然进入蛤和蚌的坚硬贝壳内时,它们暂时无法排除这些异物。感受到这种刺激后,外套膜会迅速出珍珠质来逐渐包围这些异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沙粒外面被包裹得越来越厚,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珍珠。每颗珍珠都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精致艺术品。
贝类中能产珍珠的种类众多,大约有二三十种之多。在自然环境下,野生蛤、蚌等贝类生物产出珍珠的几率非常低。很多贝类甚至可能在形成珍珠之前就已然离世。野生珍珠十分珍贵,市场价格也相对较高。
如今,人们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培育珍珠。在养殖过程中,人们会选择一些贝类(主要是珍珠贝)进行饲养。在外套膜结缔中插入核状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就能形工培育的珍珠。在我国沿海及内陆湖区,已经广泛采用这种方法来培育珍珠,不仅养殖普通珍珠,还成功培育出了彩色珍珠和形象珍珠,为珠宝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