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购买力平价(PPP)乃指两国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各自货币单位所拥有的购买力比例。其英文全称为Purchasing Power Parity,在经济学领域中,它代表了一种基于各国不同价格水平计算出的货币等值系数,用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比较分析。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市场汇率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当对外贸易达到平衡时,两国间的汇率将逐渐趋近于购买力平价所反映的水平。这一指标的得出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货物,并依据其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进行加权计算。

一、购买力平价的作用详述

购买力平价汇率被用来衡量不同间的实际生活水平。当前货币汇率在比较各国生活水平时可能产生误导。例如,若加拿大加元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以美元计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会相应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加拿大经济状况恶化。若以加元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稳定,且进口货物对加拿大人的生活水平影响不大(因为进口货物价格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导致加拿大生活质量的下降。购买力平价正好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工具。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概念阐释

购买力平价的概念最早由20世纪初的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简单来说,购买力平价反映了间整体价格的比例关系,即在两种或多种货币下,不同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比率。这有助于衡量对比国之间的价格水平差异。

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购买力平价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同,后者主要用于比较某一两个时期的价格水平。而购买力平价则着眼于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的整体价格水平。使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货币转换因子,能够满足国际间GDP比较的需求。

三、一价定律(one price rule)详解

1. 一价定律的前提条件

商品在各地具有同质性;商品价格能够灵活调整,不存在价格粘性。

2. 一价定律的结论

在同一国内部,商品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间价格差异可通过套利活动消除的可贸易商品;另一类是由于商品性质不可移动或套利活动交易成本过高,导致区域间价格差异无法通过套利活动消除的不可贸易商品。若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这便是一价定律的核心观点。

3. 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比较需转换为统一货币;进行套利活动时,除了商品买卖外还会产生相应的外汇市场交易活动;跨国套利活动会面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特殊障碍。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意味着用同一种货币衡量的不同的同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应该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