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为什么写倪宽赞


文◎赵磊

褚遂良(公元596年至658年),初唐杰出书法家,位列“初唐四家”之一。其书法技艺刚柔并济,影响深远后世。关于其传世作品的真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热议话题,尤以楷书《倪宽赞》争议最为激烈。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倪宽赞》以素笺墨迹长卷的形式呈现,内容节选自班固的《汉书》。尽管历代题跋及著录众多,但此作品的真实性始终受到质疑。从现有文献来看,唐代至北宋的官方史籍与私人收藏目录中并未提及此作。南宋赵孟坚首次题跋,称之为得道之士的风格。此作品在唐至宋的流传过程中存在断裂,成为质疑其真实性的重要依据。

褚遂良的真迹楷书以“外拓取姿,中擫有法”为特点,线条方圆兼济,提按顿挫分明,体现了其魏晋、融合隶书的独特风格。《倪宽赞》虽然用笔流畅秀逸,但笔锋转折处多显方硬,收笔缺乏褚书特有的含蓄圆融,更接近于宋代楷书的程式化特征。其结体亦与褚遂良晚年风格不符。

明代詹景风评价此作“燥而不润乏天趣”,指出其虽然形似褚书,但缺乏初唐书法的雄健与古意,与褚遂良真迹中蕴含的雍容气度形成鲜明对比。《倪宽赞》的流传脉络及鉴藏印记亦存疑窦。卷后题跋虽多,但唐代至北宋的收藏记录完全缺失。作为褚遂良署名进呈的“臣字款”作品,若为真迹,必然曾入藏内府或显贵之家。《宣和书谱》等宋代官方目录并未著录,此现象极不合理。卷中最早的鉴藏印为元代邓文原,未见唐、宋内府或私人藏印。尤其宋代宫廷对褚书极为推崇,若此卷确为真迹,理应钤有徽宗朝印鉴,而实际缺如。这些现象进一步佐证了此卷可能是南宋以后的摹本。关于《倪宽赞》的真伪问题历来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笔意高古与褚书一脉相承;而主流学界倾向于其为南宋摹本的观点得到了诸多学者的支持从风格比较和文献互证的角度看似乎更有说服力。尽管如此《倪宽赞》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此卷融合了欧阳询的严谨与虞世南的温润并杂糅隶书笔意堪称宋代复古书风的典范其微杂隶意的特征影响了元代赵孟頫对古法的追求由于唐代楷书墨迹存世极少此卷高清墨迹本为后世提供了研究笔法细节的珍贵资料其起笔轻捷收笔沉着技法至今仍是楷书入门的重要参考历代藏家的题跋与钤印反映了不同时代对褚遂良书风的解读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