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为什么这么权威
文 | 余
对于豆瓣评分,类似的质疑并非首次出现。以往,《李雷与韩梅梅》等影片因评分过低而遭到片方的质疑,而《猎毒人》《美好生活》《归去来》等多部电视剧也曾反映遭遇恶意抹黑的现象。春节档热门电影《唐人街探案3》上映后评分走低,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最引人关注的例子莫过于《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这部电影创下了低分纪录,一时之间成为豆瓣上的“史上最烂电影”。导演毕志飞愤而起诉豆瓣,以电影出品方的身份正式对簿公堂。
豆瓣评分真的被“水军”操控了吗?实际上,豆瓣方面已经多次对此做出解释,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流浪地球》被曝出有人“收钱改低分”后,豆瓣便紧急调整了评分机制。这表明豆瓣对于“水军”问题从未视而不见。
公众或许不能完全理解豆瓣评分的具体原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豆瓣依然是当下最受影迷肯定,最具公众信赖的影视评分平台。观众在观影前倾向于查看豆瓣评分和影评,这不仅反映了豆瓣的高人气,也显示了广大影迷对平台的信赖。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很难找到豆瓣评分很低的电影却是影迷心目中的经典之作的例子。与此相对,在一些电影购票APP中却可以发现类似情况。
豆瓣评分机制并非完美无缺。电影打分本身包含个人主观成分,难免受到情绪的影响。一个平台规模越大,越容易受到“水军”的冲击。豆瓣内容的“饭圈化”“微博化”同样是对其品质的挑战。
但这些都是豆瓣平台内部的管理问题,与影视创作的质量无必然关联。观众内心自有评判标准,不会因为评分轻易改变想法。一部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更不会因为一个评分就被“毁”或“抹黑”。
眼下,一些演员和导演不反思自身,动辄质疑豆瓣评分的公正性,实际上是“甩锅”行为。与其将精力放在与创作无关的纷争上,不如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
影视剧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必然会受到公众的审视和检验。少一分戾气和骄横,多一分谦逊和包容,才有可能为观众带来更优秀的作品。毕志飞导演不就承认过“豆瓣是国内最具有参考价值的评分网站”吗?
豆瓣评分是动态的,对作品或演员的评价随时可能变化。导演、编剧、演员应专注于创作和作品打磨。相信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优秀的作品和表演者总会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