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不对妈妈笑
孩子们为何在受到父母批评、纠正错误行为时,会说出“妈妈/爸爸不爱我了,我是个坏孩子”这样的话呢?每当听到这样的言论,家长们都会感到心痛和困惑。他们只是试图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为何孩子会有这样的误解呢?
这其实是孩子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较为刻板、中心化,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处于转换推理阶段。他们可能会将两个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联系起来,认为事件A一定会引发事件B,看待问题的角度非常单一。
就拿孩子被批评后认为家长不爱自己这个观点来说吧。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批评你,仅仅是因为你做了错误的事情,跟爱不爱你没有关系。我们批评你,并不是因为不爱你。爱是度的表达,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要求、顺应孩子的想法。在孩子做出错误行为时,给予纠正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爱的表现。
这是成熟、合理的思维,是随着年龄、认知、生活经验、教育等因素综合发展出来的结果。而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的思维则是:我做错了事情,妈妈很生气,批评了我,妈妈不爱我了。爱是单一维度的表达,他们需要家长温柔回应、及时满足,不能发脾气、生气或批评自己。这是不成熟的、刻板的、局限的思维,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正常认知水平。
认知发展的局限结合家长对人不对事的说话方式,共同影响,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误区,认为批评孩子、严厉孩子和爱孩子是对立的。这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对待的。要想得到父母的爱,就得做出正确的、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来匹配。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不调皮捣蛋、好好学习等等。我们长期陷入这样的恐慌:要是做不到、做不好,父母就不爱我们了。
所以当我们成为父母后,非常在意爱孩子、保护孩子安全感这件事。我们不想重复父母的方式,于是形成了一个怪圈:我们批评孩子,孩子就会伤心失落,安全感就会受到冲击,心灵就受到伤害。正确的方式是在“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建立“有条件的规则”,帮助孩子区分爱和约束。具体来说就是:用规则来纠正行为,不用“爱和关注”作为置换条件;在孩子需要帮助、需要关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少一些嫌弃、多一些支持;用具体的事物给孩子解释抽象的爱。
具体来说如何操作呢?首先我们要用规则来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吃饭规则就是不能边吃边玩平板,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哭闹不止的话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是爱你的只是在纠正他的行为并不是不爱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到规则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其次是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通过关心拥抱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和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感最后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事物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爱比如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来解释爱的概念让孩子明白即使我们批评他也不会减少对他的爱最核心的方法还是需要父母在对爱的表达上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和支持总之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对世界充满希望和信心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一起努力让爱更好地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从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