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自古以来,桃木被视为五木之精华,拥有邪气、百鬼的神奇力量。在岁末年初之际,人们常在桃木板上描绘神荼、郁垒两位神祇的形象。早在战国时期,人们便在桃木上刻上这两位神祇的名字,悬挂在门框两侧,以此驱邪避灾。这便是早期的桃符,也是春联的原始形态。

随着时光流转,纸张的发明与普及逐渐改变了这一传统。在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字句,这被视为春联的初现。

进入宋代,春节贴春联的习俗逐渐兴起。桃符由原先的桃木板转变为纸张,称之为“春贴纸”。民间悬挂春联已相当普遍,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描绘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场景,正是当时春联盛行的真实写照。门神的形象以及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的使用,让桃符所承载的驱邪避灾使命逐渐转交给了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变为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和丰收的美好愿望。

到了明代,“春联”的名称得以正式确立。明太祖朱元璋热爱对联文化,不仅自己书写,还鼓励臣民书写。他在金陵定都后,要求大臣、以及普通百姓家在除夕前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常微服出巡,欣赏门上的对联。在朱元璋的倡导下,写春联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清朝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对联文化如盛唐的律诗一般繁荣昌盛,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作,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