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东墙补西墙下一句
...
在经历了多次的波折与挫折后,我深知“拆东墙补西墙,借新还旧”的做法最终将导致“崩溃”。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营收无法覆盖资金成本。
回首往事,或许有人的经历与我曾有交集。
记得2010年刚踏入社会时,我接触了手机业务,作为厂商的业务代表,见证了国产品牌的崛起,尤其是那些“山寨机”的暴利。当时,一部标价499元的山寨机,其进货价却低至2XX元。
当时的我,对品牌意识尚未有足够的认识,在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中,低价往往被视为。
在我尚无足够经验的情况下,我冒险开设了一家手机店。
起初,我确实因山寨机享受了一波红利,当时我还曾嘲笑那些品牌厂商。随着“山寨机”的反噬逐渐显现,我深感其售后问题成为了一个难以忽视的硬伤。质量问题、高返修率使得之前的盈利瞬间化为乌有。
山寨机之所以能获得暴利,是因为厂家将售后这一环节的业务切割出去,从而降低了成本,但这也意味着售后问题需由店家自行承担。
正如《狂飙》中高启盛因未能看清时代潮流而囤积了过多小灵通一样,我也曾为了追求高毛利而大量进货山寨机。随着高质量问题和返修率的增加,机器成本水涨船高,加之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升,山寨机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最终,我的手机店难以维持下去,只得草率结业。
除了剩余的滞销山寨机外,我还背负了一身债务。幸好多数是向亲朋好友所借,尚可缓期偿还。
老一辈常说,“不要借钱做生意”。但当时的我并未深以为然,认为这是过于陈旧的观念。在许多人看来,抓住时机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抓住商机或追赶风口,我无法仅靠积攒的方式筹集启动资金。现实中有许多机构可以提供借款服务,因此“借钱投资”成为了我的选择。
当时的我并未意识到“借钱投资”也伴随着风险。
当我轻易地借到钱时,我产生了错觉,认为投资的项目也能轻松赚到钱。
然而窟窿从此开始扩大。虽然期间我有过盈利,但亏损的地方更多。我一直在亏钱。
当意识到这是一个无底洞时,我已无法回头。窟窿越来越大,借来的钱都是有成本的。累积起来的小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那时我手头有十几张,额度从数万到二十万不等。更不用提那些背后的备用金了。
有一次银行主动联系我,提供了一笔30万的备用金分期服务,总利息不到5万。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认为自己一定能赚到更多钱来支付利息。
现在我终于认同了《三体》中的一句话:无知的后果不总是毁灭性的,傲慢才是致命的根本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的债务越来越多地叠加在我身上。起初为了弥补一时的短缺而去借款筹措资金的情况已变得难以维持。周转的资金越来越少,“补墙”的砖块已然耗尽。
只是时间问题。
人们常常会陷入一个错觉——以为自己能够抵挡住任何挑战和压力。但现实却是这个雪球越滚越大直到连利息都支付不起为止。
直到某一天银行来电提醒某笔款项未能及时还款且已逾期而我已经找不到足够的资金来填补漏洞我才明白我已无法再从外界借得任何资金了。
即使我之前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还贷记录但当银行意识到你的还贷能力出现问题时他们便不会继续借给你钱款了这就是所谓的“抽贷”。
最后我陷入了全面逾期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