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之书》读后感


在探寻家族百年秘史的过程中,一位名叫崔佛的14岁少年成为了我们的引导者。他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作为西雅图20世纪经济发展的一页,更是对当今环保理念的深刻诠释。

提及西雅图,许多读者首先联想到的是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与《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爱情故事》。这座被誉为“全美最佳居住地”的城市,其优美的森林景观令人心生向往。历史的痕迹告诉我们,这片土地曾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并以一位印第安酋长的名字命名。随着白人的拓荒运动,这片土地的森林资源逐渐成为了商人们的利润来源。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我们遇见高曾祖父伊莱哲·里德尔。他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依靠伐木业发家致富。他砍伐了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参天大树,最终在西雅图建立了自己的“里德尔伐木王朝”。这背后的自然环境成为了里德尔家族的原。每一代人都在这个原的阴影下生活,背负着自己的责。在这种恶性循环下,里德尔家族及其标志性的祖传大宅逐渐走向衰败。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崔佛作为一位14岁的少年,开始逐渐揭开这层迷雾。他的努力不仅让困在大宅中的“鬼魂”得到解脱,也促成了活人之间的和解。这表明,救赎的最终目的其实是重建家族的和谐关系。

回溯到里德尔家族的第一代人,伊莱哲·里德尔曾是一位以砍伐树木为生的木材商。他后来却改变了初衷,不再让后代重复他的老路,而是开始寻求将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归还给大自然。这一情节的转变令人深思。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小说所传达的思想。伊莱哲·里德尔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森林是永恒的,我们只是穿林过客。”这不仅成为了书名的来源,也是全书的主题思想。小说大胆地提出了“人类只是地球上的临时管理者”的观点,对自然的实质上是对人文精神的漠视。

里德尔家族的五代人走上救赎之路,实际上是作者对所谓“先污染后治理”谬论的讽刺。有人认为,在经济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难以实现,社会需要忍受环境污染的后果。这种说法只顾眼前利益,最终会让后人遭受灾难。我们应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代价高昂,需要付出数倍乃至几十倍的经济代价来补偿。崔佛所面临的家族原,正是全人类如今所面临的原。

这部小说通过崔佛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于救赎、和谐与自然的故事。它提醒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临时管理者,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我们的环境,以免重蹈里德尔家族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