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小故事50字


今天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博物馆的珍藏故事,一件被誉为“第一龙”的玉龙。

在博物馆的“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果展”中,有一件特别引人注目的玉龙。这件玉龙不仅体型宏大,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此件玉龙高度达到了26厘米,相当于一张A4纸的尺寸,是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最大的一件。它以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形态栩栩如生。龙的吻部前伸上扬,细目如梭,鬣鬃飘举,卷尾有力,整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展现出极强的动感。整件作品光洁无瑕,雕琢精细,孔位经过精心选择,若以绳穿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直线上。

这件玉龙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的三星他拉村。这个村子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山南是一片开阔平缓的丘陵地。1971年的春天,当地的村民在造林时从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处挖掘出了这件玉龙。它的出土不仅为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更成为了这一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在红山文化的玉器中,这件玉龙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对比商代、二里头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龙的形象,专家们确认这件玉龙早于这些时代。它的形态与商代玉龙有所不同,没有角和耳,口部闭合如猪吻,这些特点都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从工艺上看,这件玉龙的穿孔技术虽与新石器时代的环形或带孔石器穿孔技术相似,但略显原始。它的打磨抛光程度也显示出其年代久远。关于这件玉龙的时代背景,学术界仍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在博物馆中参观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新时期时代的动物造型玉器。如果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许多混合了动物特征的形象都被视为“龙”,那么“龙”的范围就过于宽泛了。为了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文物,孙机先生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应当以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为依据,判断文物是否与之相似,从而确定是否为“龙”。

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形象特点为前有大头,后部为蜷曲成环形的短躯。与这种形象相似的文物即可被视为龙。而这件玉龙的形态与这一形象相吻合,因此被命名为“玉龙”是恰当的。

关于龙的起源和形象,古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和解读。孙机先生通过考证认为,蜷体状才是原始的龙纹形象。而这件玉龙的形态与蜷体状相符,或许正是古人观察到的某种昆虫生长蜕变的过程所得来的灵感。

除了这件玉龙外,博物馆还展出了许多以龙为主题或用龙纹装饰的玉器。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到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龙的形象和意义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化的象征,更是世代相传的艺术瑰宝。

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珍贵的文物吗?快来博物馆的北9展厅参观“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吧!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龙形玉器,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文编辑:文化探索者)

展品名称:“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展厅位置:博物馆 北9展厅

展期时间:自2023年XX月XX日起对外展出

(更多展览详情请以国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