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节日“天贶节”,也叫“晒伏节”,是民间晒书晒被的好时候,寓意阳光驱邪避灾。


农历六月初六,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天贶节”或“晒伏节”的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民俗寓意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传统节日。古人认为这一天太阳酷热,是绝佳的“晾晒”时机,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利用这一天将书籍、被褥等物品搬出户外,接受阳光的洗礼。

对于书籍而言,晒伏节有着“晒书”的习俗。古籍、字画等容易受潮、发霉、虫蛀,阳光的照射不仅能有效杀菌消毒,还能驱散湿气,延长其寿命。古人云“书卷晒背”,便是将珍贵的书籍摊开在阳光下,让温暖的阳光穿透纸张,带走霉变的风险,寓意着知识的传承与守护。

而对于被褥而言,则有着“晒被”的习俗。夏日的阳光强烈而充足,将棉被、垫褥等卧具放在阳光下曝晒,不仅能杀死隐藏在其中的细菌、螨虫和尘埃,还能吸收阳光的阳气,驱散寒湿,带来温暖和干爽。人们相信,经过阳光洗礼的被褥不仅更卫生、更舒适,也能带来一年的健康和吉祥。

“晒伏节”的“晒”字,蕴含着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阳光象征着光明、温暖和力量,能够驱散阴霾、消灭邪祟。民间普遍认为,通过晒书晒被,借助阳光的强大能量,可以祛除晦气,祈求健康平安,迎接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因此,晒伏节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晾晒活动,更是一种充满智慧和信仰的民俗实践,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