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南方民间风俗


新视界新闻网讯,北京时间12月22日讯(记者 悦静)“日月时光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作为冬季的重要节气,自古以来便在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人深信,冬至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代表着新一循环的开端,是大吉之日,从这一天开始进入了“数九”的时段。饺子、汤圆等特色食物也在这个时候成为了应景的“节令饭”,象征着新年即将到来。

图说:冬至五福饺子宴。

冬至来临,“数九”正式开始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时间通常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此刻,太阳的黄经达到了270度。

在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了最南端,几乎直接照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在这天获得的阳光最少,白昼时间最短,而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同样因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天气往往更加寒冷。从冬至开始数九,每九天作为一个单位,直到“九九”时,天气转暖,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春天,又被称为“九九艳阳天”。

依据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因此也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闰月的设置也是以冬至为标准。

为何称其为“冬节”?

历史中,冬至一直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气,又被称为“冬节”“贺冬”。

据史料记载,周代时正月相当于现在的十一月,那时周代以冬至为岁首来庆祝新年。拜岁和贺冬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夏历,将正月与冬至分开。《汉书》记载:“冬至阳气初生,故有庆贺之意。”这说明人们最初庆祝冬至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天地间的阳气开始增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春节期间的许多习俗如祭祖、家庭聚餐等常在这一时间举行。

魏晋时期,人们开始称冬至为“亚岁”,并在这天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冬至和岁首同样重要。如《东京梦华录》所述:“即使是最贫穷的人家也会在这一天换上新衣、准备美食来祭祀先祖。”

明清两代皇帝会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称为“冬至郊天”,百官也会向皇帝呈递贺表并互相祝贺。民间更是欢天喜地地庆祝这个节日。

冬至习俗有哪些美食?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冬至自然伴随着许多有趣的习俗和特色美食。

图说:12月21日是冬至,记者走访羊肉馆发现生意火爆如“坝坝宴”。

俗话说:“冬至到,吃饺子。”在北方有吃饺子的传统,南方则多以汤圆为主。但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流行喝羊肉汤来驱寒。此外在江南水乡还有一家团聚吃赤豆糯米饭的风俗等。据说这样能够驱除疫病带来健康和吉祥。

还有地方会在这一天饮用冬酿酒这种米酒或是加入桂花的饮品。在寒冷的冬夜大家围坐一起品尝美味的冬酿酒和卤菜享受家庭的温暖和欢乐。

自“数九”开始后民间还有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以供消遣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便完成了这一过程。它不仅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北风呼啸大地冰封但也是欢乐与温馨的时刻民俗学专家萧放在《二十四节气与民俗》中提到冬至是重要的时令节点人们围绕这一节日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这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使得这个古老的节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责编: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