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来历及寓意


经典的文化记忆——腊八节的美食

鲁先圣

腊八粥,别称佛粥、五谷粥、七宝香粥等。其制作材料丰富多样,如粳米、糯米、麦米、玉米、薏仁米等,全国多地均有腊月初八煮粥的风俗。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传说朱元璋年少时为地主家放牧,常常饥寒交迫。一年腊月初八,他在野外放羊一天,晚上仍无饭菜可食。他在田野中四处寻找食物,偶然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堆五谷杂粮。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美味可口的粥。后来他成为皇帝,仍念念不忘那碗“杂粮粥”,并将其命名为“腊八粥”。他还命令御厨在粥中加入芡实、莲子、桂花等食材,使其更加香甜可口。此习俗逐渐流传至民间。

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富家子弟,因好吃懒做而将家产败光。腊月初八临近过年时,他只有粮仓角落里的一些散落豆子。他无奈之下只能用这些豆子煮粥。没想到这“腊八粥”美味无比,他于是开始变卖家产购买各种杂粮熬制这种粥并售卖。几年后,他又成为了一方富甲的大财主,“腊八粥”的习俗也由此形成。

据佛典记载,《因果经》、《释迦谱》等书中述及佛祖释迦牟尼的出家修行历程。一天,他在野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被一放牧发现并用自家所剩无几的杂粮及果仁煮成一大碗粥救醒。释迦牟尼后来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佛教便在每年此时煮粥供佛。“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每到这一天,里的僧众将斋粮煮成稀饭供奉神佛,再将佛粥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这一习俗流传至民间,成为一种传统。

随着佛教传入后,每年腊月初八的“斋僧”和“施舍饮食”逐渐演变成了喝腊八粥的传统。在古人的诗文中对此也有所提及,如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腊八日作粥更赠人,觉江村新添节气”。而民间在腊八节时煮腊八粥的方法和用料也多种多样,通常包括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等,用微火煮熟炖烂后再添加红糖,成为香甜可口的八色香粥。

历史上的腊八节这一天,佛教界会煮“佛粥”施舍给穷人。而民间百姓也会互相赠送腊八粥。如今,“腊八粥”已经成为了美食文化的一部分,施舍和佛家的意味已经消失殆尽,成为了家庭餐桌上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