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形容什么人


脚踏实地

字面意思上,它描绘的是双脚稳稳地踏在坚实的地面上。而在深层的含义中,这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代表了做人的一种态度:踏实认真、实事求是,不浮躁、不虚夸,着重基础与实际。

情感色彩方面,这是一个褒义词,常常用来赞扬那些务实、可靠的品质。

典故出处之一,见于《邵氏闻见录·卷十八》(宋·邵伯温)的记载。文中司马光被邵雍赞为“脚踏实地”的人,这一形容因此逐渐定型为一个成语。另一出处,在朱熹的治学理念中,也强调了“读书须是仔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脚踏实地”,将这一成语赋予了“治学严谨”的内涵。

从结构分析上看,这是一个主谓式的成语,以“脚”(主语)加上“踏实地”(谓语,动宾结构:踏加上实地)构成。这种通过具象动作来比喻抽象态度的手法,强调了“务实与稳健”的关联性。

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人们常说学习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在职场评价中,一个做事脚踏实地的人会深受团队信赖。在科技发展领域,航天人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攻克技术难关。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对这一成语的引用和描绘。

对于近义词,有兢兢业业(侧重于谨慎认真)、稳扎稳打(强调步骤稳妥)以及实事求是(注重依据事实)。反义词则包括好高骛远(目标不切实际)、眼高手低(能力不足却空谈理想)以及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空有理论)。

在使用时需注意的易错点包括错别字问题,如将“踏”误写为“塌”,以及因音近导致的误用,如方言混淆造成的误读。在特定场景下也要避免误用,如不应将贬义词汇用于形容脚踏实地的人。

这一成语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传统儒家务实观一脉相承,强调夯实基础的重要性。《论语·学而》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与之相呼应。在西方,“脚踏实地”的近似表达为英文中的“down-to-earth”,但缺少中文成语的历史典故与道德意涵。历史上也有许多脚踏实地的典范,如明代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所进行的三十年实地考察。

相关成语延伸包括按部就班(遵循程序办事)、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以及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统一),这些成语都与“脚踏实地”共享务实精神。在当代社会,“脚踏实地”依然是成功的基石。无论是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全球视角下,都强调了务实、稳健的重要性。正如院士所言,只有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才能收获真实的成果。

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今天,“脚踏实地”依然是我们应当秉持的一种态度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