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故事内容概括


空城计乃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二策。在军事较量中,此计乃心理战术,需斗智斗勇。于学习之中,此计亦强调妥善处理“一”与“多”、“粗”与“精”等诸多关系,意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正如我们常说的“以一统万”、“万法归一”,意即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基本模式,再以此模式去、加工、统领丰富的资料。

接下来看一个物理现象。物理学乃实验科学,测量在物理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学完“长度测量”后,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要点:

要识别刻度尺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刻度尺需被测物体,放置端正,不可倾斜。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读数时,除了准确读出最小刻度的数值外,还需估计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录数据时需包含准确数字、估计数字及单位。

接下来要学习质量的测量,同样可以总结出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要点:

要识别天平的“称量”和“感量”,明确天平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使用托盘天平时,需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再调整横梁平衡,使指针位于分度盘。接着,将被测物体放置天平左盘,砝码放置右盘。估测物体质量后,由大到小用镊子夹取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天平恢复平衡。读数时,右盘内砝码的质量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指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质量。测量结果由测量数据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我们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要认识测量工具的规格、最小刻度和零点等;其次要学会使用工具,如调整、放置、连接等。最后是读数和记录。这些都是一般测量时应注意的要点。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测量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测量的共性部分和该测量的特殊性。只要掌握了这两个方面,这种测量就可以说是掌握了。例如,将来学习用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时,虽然符合测量的基本要求,但有一个特殊要求,即电压表需并联在所测电路中。这表明,通过经常进行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我们可以轻松快捷地掌握新知识和培养新能力。这也为后面提到的“无字”提供了有益的知识经验背景。

再次强调,当我们总结出一个实用的模式时,在应用中必须谨慎。我们需要仔细、耐心地分析新材料与所学模式的契合度,是否需要进行调整等。切不可重蹈“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错误。

邓拓先生在《燕山夜话》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财主请了一位先生教他的儿子学习文化。先生教他画一道表示一、两道表示二、三道表示三时,他很快就学会了。然而当他被要求写一封请柬时却遇到了困难。这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