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是谁写的?
《沃普萧纪事》:小镇的荣光与衰落
1958年,图书奖的桂冠落在了约翰·契弗的《沃普萧纪事》头上,同时期的杰出作品,如纳博科夫的《普宁》,皆广受好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位文坛巨匠的作品风靡一时,他们都展现了各自的文体魅力,堪称当之无愧的文体家。
《沃普萧纪事》为我们呈现了郊区城镇的日常生活画卷。故事背景设在州的一个古老河镇——圣博托尔夫斯。这个昔日辉煌而今已式微的小镇,仍保留着传统的气息。小说以花车为引子,细致描绘了小镇的日常生活和主要人物——沃普萧一家。
如同摄影师调整焦距,作者笔下的镜头在小镇上穿梭,记录下小镇的风景和各家宅邸。书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让人联想到伊夫林·沃的阿卡狄亚,充满了怀旧、宁静和黄昏降临的淡淡哀愁。读者仿佛被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小说的情感世界,不禁思考:这究竟是对黄金时代的怀念,还是对、爱情、旧生活以及地域消亡的深深感慨?
沃普萧家族作为1630年抵达美洲的英格兰移民的后裔,在小镇上生活着。家族中的利安德是这一代的家长,他与萨拉·科弗利育有摩西和科弗利两个孩子。还有一位性格古怪的远亲霍诺拉与他们同住。随着家族成员和环境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小镇居民对小镇的深深爱恋和痛惜之情。
霍诺拉作为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她的财产和愿望都成为了家族命运的转折点。她希望摩西离开小镇去闯荡世界,而科弗利则不辞而别。小说中巧妙地通过利安德写日记的方式,展现了他在族长和父亲角间的情感矛盾。对于乡下人对大都市的想象,虽然带着些许悲哀,但最终家族成员们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幸福。利安德为何选择,这成为了读者心中的一个谜团。
小说的情节虽然有时显得跳跃和突兀,但正是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在封闭的熟人社会中,旧的价值观逐渐被侵蚀,人们面临着空虚、颓废和无所适从的境地。即使在绝望中,人们仍然努力抓住生活中的那些微亮之处。
在《沃普萧纪事》之后,约翰·契弗继续以沃普萧家族为线索创作了续集《沃普萧丑闻》。虽然乡村风景在续集中几乎不见踪影,但家族在都市生活中的挣扎依然引人注目。这部作品以谐谑的逃税情节解构了霍诺拉的权威,揭示了生活中荒谬的一面。
最终,科弗利回忆起利安德的遗言,令人联想到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对灵魂的沉思。虽然作者用简短的笔触结束故事,但留给读者的思考却深远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