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金镶玉的金镶玉是什么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句俗语:“有眼不识金镶玉”,用来形容那些见识浅陋、无法识别真正价值的人。那么,这句俗语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故事呢?“金镶玉”又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现今的湖北南漳县)发现了一块稀世玉石。他将玉石献给了楚王两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宝贵的玉石未被认出还被误认为普通石头,最终导致了卞和被砍掉双脚的不幸遭遇。后来,新任楚王发现了卞和的真诚和痛苦,最终让人剖开玉石,结果展现出一块无与伦比的珍宝。为了纪念卞和,这块玉石被命名为“和氏璧”,也叫作“荆山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雕琢成玉玺,上面刻有的字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汉灭秦后,“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代代相传。王莽篡权时,曾试图得到这块玉玺,孝元皇太后愤怒之下摔碎了玉玺的一角。后来工匠巧妙地将缺损的部分用黄金镶补,使玉玺更加华丽耀眼,因此得名“金镶玉玺”。尽管这个稀世国宝在三国时期失传,但“金镶玉”的制作工艺却得以传承至今。
由于卞和的故事,人们后来开始使用“有眼不识荆山玉”的说法来形容见识不足的人。或许是“荆山玉”的说法相对复杂,民间便简化为“有眼不识金镶玉”。古代的帝王视金玉为灵物,认为它们能够通神甚至延续生命。比如西汉南越王墓土的承盘高足杯,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件器物是帝王用来承聚甘露的,体现了古人对金玉的追求和。“金缕玉衣”更是帝王贵族墓葬中不可或缺的奢华之物,显示了他们对生死的特殊理解。金玉制作的复杂工艺、细腻的细节处理以及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都令人叹为观止。“有眼不识金镶玉”并不是怪人们视野狭小,而是很多金玉之美的精妙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和认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