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在如今喧嚣的网络时代,人们似乎为了追求速度和新鲜感,逐渐将阅读停留于表面,甚至退化至儿童阶段。这样的阅读方式容易让人陷入负面内容的漩涡,如简单粗暴的言论、刻薄抬杠或恶意,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我们需要一种更高级的文本阅读方式,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的时代,那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对青年一代尤为重要。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它的核心在于质疑和判断。质疑,即学会提出问题,这是思维的起点;判断,则是学会解答问题,用有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是提出疑问、寻找证据并进行分析推理,最终给出有说服力的解答。在这里,“批判性”并非指否定,而是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更多是一种建设性的思考。

从教育角度看,批判性思维分为两个层次:能力和心智。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可迁徙能力,与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及统计推断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训练和测试的。例如,国内逻辑学教师常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相关教科书也围绕形式逻辑等进行展开。像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发的HEIghten批判性思维测目,主要是测试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

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能力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思维心态或习惯,即心智模式。这个层次超越了单纯的能力,涉及到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选择。批判性思维鼓励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探索盲区,不仅仅知道“如何思考”,更要明确“思考什么”和“为何思考”。

关于如何思考的技术层面问题,如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思考什么”和“为何思考”的问题却需要通过感悟和启发来获得。在这里,学生在“如何思考”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探索深层次原因方面仍有待提高。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却忽视了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