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力的计算公式
“钉钉的吃相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早晨打卡时间竟然还有开屏广告,为了赚打工人的钱,连踩点上班的都能因为这几秒广告而迟到。这是怎么了呢,钉钉的广告无处不在。”
近期,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对钉钉内置广告表达了不满。早在去年,部分用户就对钉钉APP的开屏广告有所微词,如今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用户发现钉钉广告正渗透至各个功能界面。
据观察,除了应用开屏广告外,从今年9月起,钉钉在下班打卡、签到、加班审批、工作日志、直播回放等多个环节也密集植入了营销广告,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不满。
当用户咨询客服了解到,钉钉的广告功能目前还处于试水阶段,用户可以手动关闭广告。客服的建议是:“如果您想广告,可以提供您的钉钉手机号,我们会为您反馈关闭广告。”
此前,钉钉在内置广告上一直保持克制,并曾强调用户体验。就连钉钉总裁叶军也公开吐槽百度,称其搜索结果中广告过多。但从今年开始,钉钉似乎开始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化之间做出取舍,试图通过广告实现新的营收突破。
这些广告不仅出现在开屏环节,还散布在钉钉的各个功能角落。有用户抱怨称,原本简单的操作,如今却要先跳过烦人的广告。尤其是钉钉直播回放时的广告,强制性极高,严重影响了使用体验。
尽管用户,但钉钉的广告策略显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从商业化的角度看,广告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三大驱动力之一,具有强大的造血能力。以开屏广告为例,其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品牌和企业首选的曝光平台。
据统计,钉钉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数亿。如果假设使用开屏广告的用户数量庞大,那么仅通过开屏广告,钉钉每月的收益就非常可观。更何况,钉钉还有其他形式的广告。
今年以来,钉钉在广告“副业”上的尝试不止于此。近期,钉钉推出了365会员,包括AI搜索、会员标记、个人认证等功能。这些功能明显是为了面向个人用户的流量变现。
那么,是什么让钉钉开始放松对广告的克制?或许与钉钉面临的商业化压力有关。面对规模扩张与商业化的双重压力,钉钉需要寻找新的盈利途径。而广告的引入,无疑是一种快速变现的方式。
与竞争对手的商业化进展相比,钉钉的B端商业化进展不如预期。在AI商业化遭遇挫折、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从“副业”发力成为不得已的选择。与此随着战略级创新业务的身份转变,钉钉需要摆脱依赖,实现独立生存的目标,面临更高的盈利压力与生存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