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为什么不叫二线
每年,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都会揭晓备受瞩目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在榜单更新之际,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哪些城市成功晋升为新一线城市,以及是否有城市遗憾跌出这一行列。
头部城市的位次多年保持稳定,相比之下,尾部新一线城市与头部二线城市的排名波动则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我们聚焦于《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深入分析了那些排名后6位的新一线城市和排名前十的二线城市的动态变化。
在研究的这段时间内,这些城市主要分为三个趋势类型。首先是稳步上升型城市,例如东莞和郑州,它们通过持续的进步已稳固了在新一线城市的地位。其次是稳定型城市,如宁波、无锡等,它们的排名相对稳定。最后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城市,它们在过去的四年里呈现下滑趋势,如青岛和沈阳。
在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仅有东莞、郑州和昆明等少数城市能够从二线新晋升为“新一线”。对于大多数二线城市而言,与新一线城市之间似乎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种鸿沟在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之间的商业设施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统计了170个知名商业大品牌在各城市的开店数据,并计算了不同城市里核心商圈的实力总和。结果显示,新一线城市的平均得分远高于二线城市。除了宁波和东莞,新一线城市的商业设施实力普遍领先于所有的头部二线城市。
同样因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城市的创新实力差距也在拉大。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优质本土公司数量及质量在全国占据显著优势。这种优势在城市创业公司总融资金额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新一线城市的平均融资规模远超头部二线城市的均值。
尽管头部二线城市的民航国内可直达城市数和国际航线数与新一线城市的均值相差不大,但当数据细化到每座城市时,一些表现出色的二线城市如南宁和福州,与一些相对落后的新一线城市如宁波和苏州呈现出区域首位度的重要性——在区域中表现突出的城市往往能获得更优的交通资源。
面对众多具有规模和区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头部二线城市的追赶之路并不平坦。但值得欣慰的是,在一些小指标上,不少城市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例如,佛山和无锡在商业品牌门店的统计数据方面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与《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整体排名趋势相似,头部二线城市内部的各项指标也呈现出南北城市分化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活跃度”维度的变化尤为引人关注。南方的一些城市如温州、福州、厦门等在这个维度上取得了显著的名次提升,而北方的一些城市如济南和哈尔滨则出现了下滑。
华南的佛山是今年头部二线城市中表现尤为突出的一个。它在多个数据指标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东莞一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仅次于广州和深圳的重要城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创新力量的崛起和生活环境的日益成熟——这些超越了自身排名与城市分级的特质,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属于每个城市自己的生长曲线和面向未来的可能性。
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数据指标框架
《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基于五大维度指数评估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包括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这一排名体系使用了来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以及城市大数据机构的度数据。
查询方式及其他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