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消费这个术语的学者是


作者:京

对于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影响,普遍认为“投资、消费、出口”是推动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谈及此三者关系,我常想将其比喻为一驾马车,其中消费是拉动马匹的驱动力,投资是马车本身,而出口则是马车所承载的货物。这一比喻意在表达,投资需以消费为导向,若消费不振,盲目扩大投资只会造成库存积压或产能过剩。

回溯经济学理论,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普遍认为消费受收入支配,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函数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日常生活中,收入高低决定了消费层次:沿海地区居民收入较高,其消费水平亦明显高于西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也普遍提高。

经济学家费雪和凯恩斯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费雪在《利息理论》中指出,收入是一连串事件的结果,尤其是消费活动。他将收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收入包括消费和资产。而凯恩斯则强调消费不会随收入同比例增长,并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虽然也增加,但增速不及收入,导致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下降。

在消费出现之前,凯恩斯的理论颇为贴切。以我个人为例,初期月工资低时消费占比较大;随着工资增长,尽管消费也在增加,但存钱的意愿也在增强,消费倾向自然下降。同时也有实证支持这一规律的存在。

到了上世纪50年代,随着消费在欧美兴起,这一规律受到了挑战。消费使得人们有能力通过购买住房等商品,突破了收入的约束。尽管如此,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和弗里德曼分别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从长期角度看,消费最终还是由收入决定的。这两个假说虽然解释了部分现象,却无法解答2008年的房贷危机。

在存在消费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其持久收入,还受到杠杆率的影响。当杠杆率过高时,即使持久收入较高也可能引发债务风险。在提振消费时,除了推动复工复产稳定消费者收入外,还需要适度发展消费并控制杠杆率。财政支出应优先保障基层工资和基本民生,也可以考虑针对贫困户发放适量消费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