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后记讲了什么
《朝花夕拾》中的社会百态与鲁迅的笔触
亲爱的读者,您好。请点击屏幕上方蓝色字迹,关注我们的分享。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杰作,成书于1926年9月18日。据传,鲁迅在《故事新编 序言》中曾提及,他在“独居厦门石屋,面对浩瀚大海,翻阅古书典籍,四周寂静无人,内心空洞之时”创作了这部作品。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深情地描绘了从家庭到异国他乡的青少年时光。不仅有《猫、狗、鼠》、《二十四孝图》和《无常》三篇议论与记叙文相互辉映,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文笔如行云流水,还带着几分幽默。《藤野先生》和《范爱农》则是对旧时良师益友的怀念,也记录了鲁迅先生在海外的生活与的点滴。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直率的长妈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笔下的藤野先生被刻画得诚挚且不拘小节。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鲁迅的独特观察力和深入人心的人性描绘。
通过《朝花夕拾》,我们仿佛可以目睹鲁迅先生时代的社会风俗与人们的面貌。其中融入了鲁迅对社会生活和精神深层次的观察和解读。作品中的段落或讽刺或议论时事或评述人物,均以生活为蓝本,展现了他独特的见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孝图》中的内容。鲁迅先生对社会所倡导的愚孝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例如“老莱娱亲”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模仿婴儿的行为,故意跌倒装哭以父母。但在鲁迅看来,这种所谓的“孝”其实是虚伪的肉麻表演,是对古人的侮辱并可能误导后代。又如“郭巨埋儿”的故事更是反映了社会的一种扭曲价值观。面对贫困的家境,郭巨为了赡养老母竟想埋掉自己的孩子以得到黄金。这种故事在今天看来无疑是糟粕,不值得我们去效仿。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孝子”的描绘也显得尤为困难。因为大多数的故事都充满了悲惨与痛苦。例如“郭巨埋儿”这样的故事,很难让人觉得孩子是眉飞色舞地自愿躺到坑里的。而“尝粪心忧”和“戏彩娱亲”等故事也难以让人觉得有趣且引人入胜。图画上的描绘往往缺少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气息。
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每一次的支持都是我创作的动力。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不吝点赞、收藏与评论。图片在本文中作为配图使用,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