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了葫芦起了瓢下一句
为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一些地方出现了为了完成造林指标而砍伐未成熟粮食作物的现象,这在超过两万亩的农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推进农村改厕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导致新的如厕问题产生。经过深入调研,半月谈记者发现,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本旨在解决问题的却引发了新的问题,这给基层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基层治理面临“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在北方某地,为了赶进度完成造林任务,地方在两万多亩即将收获的庄稼地上开沟毁粮,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毁粮造林”的,了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除了这种“为造林而毁田”的情况外,基层还出现了“为发展而拔树”的奇怪现象。近期,第五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揭露了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沾河林业局有限公司管理区内的问题。自2016年以来,该地区毁林种参面积达到一万六千余亩,违规在防火隔离带种植参树一万余亩,给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
在常规的基层治理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解决一个问题而产生另一个问题的现象。例如,北方某县在石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违法违规问题频发,当地简单地采取罚款的方式处理,而未能彻底关注企业的整改情况。这不仅没有有效解决长期违法问题,反而滋生了以罚代管的新问题。
在运动式治理中,这种旧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的状况更为突出。在大别山区某乡的采访中,乡长反映推动农村改厕工作,原本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方针。然而在具体执行中,地方却被要求全部建水厕。尽管水厕对环保和疾病预防有好处,但在冬季水厕上冻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却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旱厕的建设又被禁止,导致当地出现新的如厕困难。
基层治理中的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反映了治理措施的极端化。一方面是治理体系的不足,如条块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权责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另一方面是治理能力的短板,特别是在落实部署时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
执行中的三大问题
首先是在工作上缺乏统筹性。基层工作涉及众多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平衡协调。然而有些部门只从自己的领域出发提出要求,看似没有问题但合在一起就让基层难以应对。比如中部某省的一个村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只注重拆迁环节而忽视了后续的安置问题导致惠程变成了“烦心事”。
其次是执行的机械性缺乏灵活性。有的地方在推进工作时未能很好地将精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而是机械地执行导致工作陷入被动局面。专家指出当前一些地方在执行上级时直接套用文件甚至不管上级的初衷和本意层层加码导致出现极端行为。
最后是思维惯性的问题缺乏创造性。有的基层习惯用行政思维去解决市场问题导致事与愿违。比如某地推出消费扶贫智能专柜的扶贫项目但在执行中却要求各县购买一定数量的设备并快速落实而忽视了运营维护等核心问题导致执行偏离了初衷。
弹好钢琴的十个指头
有表示“问题导向是基层工作的出发点系统思维是基层工作的关键点”。因此各级应坚持系统观念在治理中发挥统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应成为增强治理本领、开新局的重要法宝。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梳理短板形成具体的学习任务目标上级部门可综合考虑按照学习主题安排深入学习考察确保基层不再被本领短板困扰发展。
学者们建议有好中间层细化执行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方实际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发现基层出现问题要及时纠偏上下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让基层治理不再“按下葫芦浮起瓢”。
综上所述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3期 | 记者:姜刚 水金辰 吴慧珺 | 编辑: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