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糍粑蘸着墨汁吃的人是谁
陈天华(1875年-1905年),原名显宿,亦名过庭,字星台,另号思黄,他出生于新化县知方团(现位于湖南新化县荣华乡小鹿村)。在母亲早逝、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常常向人借阅史书,尤其喜欢阅读传奇小说和民间说唱弹词。
我首次听闻陈天华的故事,是从外公得知的。这些叙述与现今一些文献资料有所出入,但我坚信外公的叙述更为真实。这是因为外公与陈天华同属一族,只相差一代而已。更为令人信服的是,我外公的祖父曾经是陈天华的启蒙教师。
首先来谈陈天华名字的来历。据外公描述,他的故居附近有一棵古老的树木分叉成两根粗枝,树下有一陨石。因着这样的景象,其父为其取名显宿,意为他如同天上星宿下凡一般。他的字星台也寓含了类似的意义。至于他的号“思黄”,则是他在进行活动时所取,意在表达他清朝、建立国的理想。陈天华的故居虽然因水淹没,但这些记述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接着谈及陈天华的启蒙教育。以往的说法是他跟随父亲幼时学习,但外公的说法有所不同。他指出陈天华的家与外公家仅一江之隔,那时并无柘溪水库阻隔。两家的联系十分紧密。外公的祖父帆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秀才,也是族长,并担任了陈姓子弟的启蒙教师。云帆公非常喜欢陈天华的天赋,因此将他寄养在家中教育。云帆公对待陈天华如同亲生儿子一般。当时陈天华虽然身材瘦小、面目有麻子、常流连鼻涕、穿着拖鞋、不苟言笑,但他对读书却非常认真。有一次吃糍粑时误将墨当作糖蘸着吃,这一趣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他在云帆公家住了很多年,直到前往资江书院学习时才离开。陈天华对这位恩师的敬爱之情深深埋藏在心底。
最后讲一讲陈天华的个性和志向。尽管身处乱世,他展现出了非凡的记忆力。我外公曾提及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他在资江书院读书时用船运送书籍回家时,在船上看完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而那本书却意外丢失了。但陈天华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凭着记忆重新抄写了一遍给他的亲戚。还有一次是他在上海与汪精卫比拼记忆力时赢得了比赛。陈天华从小就怀有凌云之志,他曾写下一副对联:“莫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这句对联恰恰反映了他的远大志向和壮志雄心。